摘 要:探讨湖南安仁米塑的艺术特征,并对其民俗成因进行研究。通过实地田野考察、人物访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安仁米塑传承人何陆生的米塑作品,从本真质朴的米塑语言、绿色自然的制作原料、七塑三彩手作工艺三方面入手,去发掘安仁米塑“原生态”艺术特征,并从“神农·祭祀·农耕之间的千丝万缕”“商业·审美·礼俗之间的身份转变”“乡土·教育·传承之间的薪火相传”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安仁米塑的民俗成因。安仁米塑源远流长,其浪漫朴拙的造型,充满生机的配色,极具艺术、文化及美学价值,而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民俗文化则是我们可以不断挖掘的文化源泉。
关键字:安仁米塑;非遗传承;何陆生;民间手工艺;神农文化
稻米作为安仁县当地的饮食主食,不仅养育了安仁人民,更是孕育了安仁文化和当地艺术。安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集祭祀、饮食、娱乐及民间工艺为一体的独特的地方手工艺品“安仁元宵米塑”,这个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的民间手工艺米塑是安仁原生态艺术的典型代表,[[1]]它的奇妙之处就是将稻米制成的米粉团进行具有想象力的塑形改造,演绎成为集美味佳肴、祭祀文化与审美追求于一身的民间工艺品,展现出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大餐。
2012年安仁元宵米塑被列为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安仁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是日,家家兴吃元宵,用米粉‘琢鸡婆’注1供奉‘三宝老爷’注2,以祈六畜兴旺。”[[2]]安仁自古便有元宵节吃米塑的风俗习惯,安仁米塑也从最初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当下民俗生活的一部分,被广泛适用于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等场合,安仁米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待人们深究。
一、安仁米塑艺术特征
原生态艺术指存在于民间,未经雕琢,更近于艺术起源的状态、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艺术形态。原生态艺术是人类、自然、文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独特性,因其原始自发、质朴无华、清新自然,其艺术活动长期存在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中。[[3]]回顾安仁米塑悠久的历史传说,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的远古时期,经过了长期发展仍保有其地域独特性。在米塑语言上,抛弃所有繁杂的形式,将手上的技艺回归最本真的状态;在制作原料上,古代安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安仁土地上所生产的药材和稻米,绿色自然;在手作工艺上,利用极为简单的工具,塑出七分塑三分彩的造型。在当地民俗的祭祀活动中,使劳动生活和艺术创作相互交融,创造了本真质朴的安仁米塑。
1.本真质朴的米塑语言
安仁米塑传承人何陆生(1957~)做了五十多年的米塑,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就将做好的米塑挑去市场上销售,通过米塑售卖来贴补家用。2012年(55岁)他被安仁县政府评为安仁米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陆生因为在米塑方面高超的技艺,还被选为安仁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在何陆生的影响下,他家里的大人、孩子个个都是捏“琢鸡婆”的能手。虽然乡中家家做米塑,米塑的外观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何陆生却从十里八乡的手艺人中显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

图1 十二生肖米塑
在题材选择上,何陆生最具有个人代表的作品是《十二生肖》米塑(图1),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萌芽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动物图腾的崇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何陆生在创作过程中最常捏制的是十二生肖,除了人们熟知的“羊”通“祥”代表吉祥、“龙”则代表“望子成龙”这样的传统寓意。他认为“十二生肖人人占一”,每个生肖都能代表一个人,可以指代是家庭成员,也可以指代是友邻、村民等,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民俗文化中追求和睦相邻、相互依存的朴素思想,在创作中寄托了家庭美满、宗族人丁兴旺的美好理想。这虽然是一种伦理诉求,但这种诉求却是建立在创作者真情实感的基础之上,寄托了人们对于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的期待。
何陆生在创作米塑时,能够做到“应物象形”,将具象化为抽象。这种技能促使他抛弃所有繁杂的形式,将手上的工艺回归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庄子?山木》中所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原生态的艺术语言背后,是质朴的民俗观念使然。在设色规律上,以大米原色白色打底,表面施以彩绘,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组合既绚丽又柔和,饱和的色彩与纯白的底色形成强烈对比,使红的更艳丽、黄的更娇嫩、绿的更清爽、白的更亮眼。在上色技法上,在动物嘴、耳的部位,模仿自然晕化的效果,给米塑圆润嫩白的底色添了几分怡适的韵味。在造型风格上,具有强烈的单纯化和抽象化倾向。何陆生已是64岁的老人,或许是愈到晚年,愈发想要回到童真的状态,在米塑的创作中,他不用起稿,信手拈来,以团块状为主体造型,突出生肖的显著形象特征而省略末枝细节,如着重刻画老鼠的尖嘴、虎的长尾、猴的大耳、蛇的圆头等。十二生肖皮肤纹理的处理上,何陆生用棉签轻轻地一抹而就,或点、或线、或面,跃然于动物身体之上,上色的洒脱与随性,透出一份乡土气息。
2.绿色自然的制作原料

图2 商陆草
安仁县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岗地、水域呈条块状相间,冲、垅、润、溪注3纵横交错,[[4]]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当地中草药的繁荣生长。自古以来,四周环山的地形亦是形成了交通和文化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安仁县大量民间手工艺得以保存,也促使安仁县百姓能够自给自足,“顺天时,得地利,取佳材,用巧工”。安仁米塑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稻米,以前当地百姓用的是早稻米,现在则是选用晚稻米,经过几次的淘米、洗净之后,沥干其水分,用木石捣碎稻米,再用纱网过滤,反复过滤以达到细腻的状态。将过滤后的稻米分为两份,一半为生米,另一半则加糖煮至米糊状态(加糖是为增加米塑的口感),这一系列步骤则是制作安仁米塑的米坯。而让安仁米塑灵动起来的还是它的色彩,安仁县素有“神农故郡,南国药都”的美誉,安仁米塑色彩的原料便是充分利用当地种类繁多的药材,取自当地中草药汁液。安仁米塑主要的色彩只有三种——红、黄、绿,红色取自于商陆草(图2),黄色取自于黄栀珠子(又称黄栀子,图3),绿色取自于捣碎过滤后的艾草,常见的安仁米塑中的动物造型眼睛则用“油菜籽”来替代。

图3 黄栀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仁百姓长期耕耘在养育生长他们的这片土地上,在平凡的劳作和生活中发现随处可得的本土材料,稻米、中草药等绿色生态材料使得安仁米塑呈现出最原始的艺术形式。
3.七塑三彩的手作工艺
长久以来的发展,米塑已成为安仁人民在元宵节这天象征着“祥瑞”的年货,随着米塑进入商品市场,安仁米塑的制作工艺亦趋于成熟,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上都有了一套程式化的制作工艺,一般来说是七分塑三分彩。对于同是立体造型的制作,不同于雕塑需使用刀片、凿刀为工具,安仁米塑看起来虽小,但制作起来却颇有讲究,其主要制作手法及程序可以归纳为揉、捏、掐、扯、剪、色、蒸。

图4 上蒸锅的米塑
由于受到材料的制约,安仁米塑讲究“一次成型”,在制作过程中如有添加或减少米坯材料,则会导致米塑出现裂痕。其任何造型都是“从圆开始”,即两手先将粉坯揉搓成小团,一手作为借力点托住粉团,一手则用指尖的力道捏出细节形状,在捏的过程中不能仅以一个方向揉捏,而是需要螺旋的纹路一样,前后反复揉捏。动物尖嘴、翅膀等细微之处的刻画则用剪刀剪出一个“破口”,整个过程的完成只需要十几分钟,案板上的米团已是精彩纷呈。
制作好基础的形象造型之后,便用棉签蘸取制作好的颜料进行点染或涂抹,起到“以色扶形”的作用,利用颜色来塑造动物体积感。在上色过程中,依据参照物的“自然特征”进行上色,如鸡冠位置点染为红色,鸡嘴则是黄色,鸡翅点缀绿色等,在创作过程中“随类赋彩”,贴合自然还原动物的原貌。最后放入蒸锅蒸熟即可食用(图4)。传统蒸锅使用木制或竹制的蒸笼,现代一般使用金属蒸锅,蒸锅锅底盛水,制作完成的米塑则放在隔水蒸屉上,中火蒸煮二十分钟后,米塑会出现如瓷器般晶莹剔透的质感,而且口感软糯有嚼劲,美观亦美味。
二、安仁米塑民俗成因
民俗来源于生活日常中的文化,在生活中则体现在造物手法上,思想中则体现在群体对于文化的继承。除了在视觉上对安仁米塑进行分析,我们更应该剥开视觉的表层去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去探寻古老安仁百姓的信仰与技艺之间的联系。米塑起源于神农传说,在农耕文化祭祀中得到绵延不绝的发展,其在现代社会中又具有了商业性的和礼俗性的身份转变,达到了功利、实用、审美的三重平衡。
1.神农·祭祀·农耕之间的千丝万缕
在古代,“做米塑”是具有生活的实用功能或其他功利目的,而非纯粹的艺术创造,是生产活动、祭祀仪式等实践或民俗活动的表现形式。安仁是神农文化的发祥地,由炎帝产生的神农题材在安仁备受推崇,体现出原始神话对安仁米塑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展示出古老原始神话的魅力。相传炎帝神农在安仁尝百草、传播农耕文明期间,一次他背着采集的草药路过一个山民家想歇息并讨碗水喝,忽然看到这户人家正在用粳米粉和糯米粉掺和一起做汤圆。神农氏一时兴起,拿起粉团顺手就捏出了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仔,并用从山上采来的药材“割肉珠”(当地方言,即商陆草)和“黄栀珠子”的汁液点缀其鸡冠和鸡嘴等,顿时栩栩如生,蒸熟后变得既好看又美味,乐得这一家老少喜笑颜开。从此,百姓争相效仿,久而久之,安仁地区便形成了正月半吃“鸡婆糕”的习俗。[[5]](P.155)
当地百姓信奉神农可以为他们带来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生活,并采用祭祀的方法祈祷神农。祭祀中可以与神灵沟通的中介就是祭品,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祭品可以起到替代或补偿神灵的作用,因为它代替了祭祀者或司礼的祝史注4,实则祭品是为了讨好神灵的宰杀行为。[[6]]在祭祀神农这一过程中,米塑便充当了“祭品”的身份。与过去的牛羊等“牺牲”祭品不同,米塑通过作为替代祭品的符号,包含着不忍杀生,对万物生灵的恻隐之心。
传统的民间艺术创造深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制约,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为民间艺术的造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7]]安仁米塑的创造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二者不仅是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产物,更是当地民众遵循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和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间生活的自然转述。安仁自古以来世代农耕,广大劳作者在物质匮乏、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在面对天灾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自给自足、春种秋收便是他们最朴素的生活希望。从前各家各户没有足够的牲畜宰杀用以祭祀神农,所以捏制米塑来代替祭祀的牲畜,长此以往安仁便形成了用米塑祭祀神农的风俗,因此,安仁米塑承载了当地人民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2.商业·审美·礼俗之间的身份转变

图5 何陆生制作的牛头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对祭祀这类仪式活动实际上有了更为理智的认识,更多时候图的是热闹红火、吉利祥瑞,而不一定迷信祭祀供奉行为可以真实地满足原始祭祀牺牲的愿望。伴随着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和物质的极其丰裕,对物质的消费已经不再是纯粹出于身体本能的需要,对文化和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说,后福特主义时期注5的消费,越来越不是“实用”为主的消费,而逐渐变成“美感”考量的消费,审美成为一种资本。[[8]]在当下,安仁米塑不再是曾经仅具有祭祀功能的“用品”,其审美性和商业价值也逐渐更新,产生了具有地域文化象征性符号以及进入了旅游等经济场域中的消费品身份。
正月十五作为一种安仁县当地定期的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活动日,许多手艺人会推着小车在县城里售卖米塑,可爱的米塑造型往往最获得孩童们的青睐。制作米塑也给安仁当地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而为了迎合当下的消费者市场,米塑题材不再囿于传统造型的束缚,传承人何陆生也在米塑的创作中不断提高审美的技术含量,如他塑作的具有写实风格的牛头(图5)。在元宵节到来前,为了向亲朋好友作为节日喜庆礼物,制作米塑的过程也是融入他们情感、愿望的过程。在红白喜事中,米塑也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物出现,在“红喜事”中,当地人们会赠送颇具喜庆的“琢鸡婆”,而“白喜事”中,则是无色米塑。由于节日时的米塑互赠和在商品领域的流行,安仁米塑身份便摆脱了单一的祭祀功能,进而产生了新的身份寓意。
3.乡土·教育·传承之间的薪火相传
原始混沌思维中的集体表象及与其一脉相承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承继前人的传统和群体的共性。[9]安仁米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它的制作和使用是与村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安仁米塑从其存在之初即呈现出封闭的地域性和传播的群体性,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却能一直延续其风俗习惯并以其常态的物质状态保持下来,在当今风俗生活中显示出较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这类民俗艺术我们则把它称为“延续式”的存在。[10]
这种世代延续、人人参与的民俗活动,使得捏米塑成为安仁人民从小的童年回忆,并萌发了原始的艺术启迪。在安仁元宵米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艺术家,如民国时期著名的雕塑家周轻鼎注6和当代“陶艺泰斗”周国桢注7,他们对艺术的体验都源于年少时随同父母学制“琢鸡婆糕”的平凡经历,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周轻鼎在年幼时,每年元宵节都在旁边观看母亲捏米塑,受其影响,他也学着用米粉团子捏各种动物。而周国桢自幼就喜欢和母亲学做米塑,母亲手下那些栩如生的鸡、鸭、猪、狗等小动物让他十分着迷,正是从小的米塑情节引领了一位热爱雕塑的学子走进了艺术的殿堂。[5](P.157)
民俗学家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一书中论述“传承性”是中国民俗一个特点,指出“传承性是指民俗在约定俗成之后,即人相袭,代相传,今俗袭古,古俗沿今,具有承袭性和相对稳定性。”[11]在以血缘为系的中国古代,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总是以家族成员为第一传承顺位来延续,正如安仁坊间民谣《爷爷教我做米塑》中所唱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嘞,爷爷教我做米塑嘞……捏一筐鸡鹅鸭,塑一筐猪牛羊……捏出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以家为单位的传承方式将安仁米塑一代代承继,其造型与技艺也一代代地保留下来。据何陆生介绍,他从6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和奶奶一起做米塑,而现在其儿子也传承了他的手艺,可以为家庭带来微薄收益。在访谈中,其8岁的孙女也在一旁捏起了米塑,小朋友在米塑世家的氛围中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无需刻意地学习便能信手拈来,这种家族式的传承使得安仁米塑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保障。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仁县委、县政府每年“春分药王节”期间都要在安仁稻田公园举行“我要学做米塑,小小传承人”米塑大赛。如今,琢鸡婆糕更是安仁县父母们启蒙教育孩子进行动物造型的亲子课堂。安仁米塑之所以能长久地传承至现代,依靠的是人们对于安仁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由于创作的出发点和安仁人民共有的意识相通,在传承过程中可以没有文化隔离的阻碍,自然而然的沿袭下来,并对古老的民俗产生当代的诠释与思考。
三、结语
传统民俗工艺,自古便顺循民间生活之需与民间信仰观念而为民众服务。民间手艺人起初并非如艺术家那般纯粹地追求艺术上的造诣,而是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追求,其包含了当地的技术环境条件,也指向包括信仰心理在内的民众精神需求。安仁米塑作为农耕稻作文明的产物,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中衍生出了原生态的美学思想和丰富的民俗内涵。在艺术特征上,整体呈现单纯化和抽象化的原生态风格,具有本真质朴的审美意向;安仁米塑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农作物稻米和中草药为原料,制作材料极为自然原始;制作工艺上采用了七分塑三分彩,工序程式化并约定俗成,是地道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在民俗成因上,安仁米塑沟通了古代对于神农的祭祀与农耕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米塑不再是单一的祭祀功能,而是互联了商业、礼俗、审美一体的娱乐功能。作为安仁当地的文化符号,安仁米塑通过这一民俗串联了家庭、宗族、地域的精神血脉,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并对当地居民产生了艺术启迪,孕育出多名当代杰出的艺术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世代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有原生态性也让值得拭目以待。
注释
注1:将稻米特殊加工后,塑成各式各样的禽畜,“琢鸡婆”外观为母鸡坐在一个底座中心位置,底座外圈环绕了许多小鸡的形象。
注2:三宝老爷在安仁当地为掌管六畜的神明。
注3:冲是湘语方言,指山谷中的平地;垅是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或成行种植农作物的土埂;润是指河水支流;溪是溪流。
注4:祝官、史官的合称,司祭祀之官。
注5: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的生产模式。
注6:周轻鼎(1896~1984),湖南省安仁县人,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现代雕塑家,致力于动物雕塑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注7:周国桢(1931~),湖南省安仁县人。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被中外誉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和“陶艺泰斗”。
参考文献
[1]侯廉贵.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与乡土文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31.
[2]安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仁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03:617.
[3]陆晓云.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原生态与创造表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6):88.
[4]张明辉.安仁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1.
[5]周诚.安仁元宵米塑艺术研究[J].中国美术研究,2017(03):155-156.
[6][英]胡司德.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M].刘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8.
[7]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5.
[8]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J].民族艺术,2019(06):51-52.
[9]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253.
[10]李颖.民俗艺术的传播内涵与审美生态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2017(08):188.
[1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5.
图片出处
图1、4来源于:作者本人拍摄
图2来源于: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id=13781310748&ali_refid=a3_420434_1006:1103923776:N:B21wXBkgGlyC85heFQJDWA==:b4b4f6026e4fe5ba32a793489fc48c9f&ali_trackid=1_b4b4f6026e4fe5ba32a793489fc48c9f&spm=a230r.1.1957635.22
图3来源于:https://img.alicdn.com/i4/2072913327/TB2.r1xaXXXXXafXXXXXXXXXXXX_!!2072913327.jpg
图5来源于:何陆生拍摄
感谢安仁米塑传承人何陆生、安仁县政协副主席李琼林、安仁县旅游局段志凯主任在田野调查中提供资料和帮助,本文才得以完成,特此感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湖南传统手工艺的高校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20ATW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黄芷隽(199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研究生,主修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苑,410006。邮箱:june5420@foxmail.com。TEL:17891040169。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Anren Rice Sculptures and the Origin of Folk Customs*
——Take He Lusheng’s rice sculpture works as an example
Huang Zhijun 1 Wu Wei 2
(College of Fine Art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China)
Abstract: Discus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Anren Rice Sculpture, and study the cause of its folk custom.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s, person interview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we analyze the rice sculpture works of He Lusheng, the inheritor of Anren rice sculpture, from three aspects: authentic and simple rice sculpture language, green and natural production materials, and seven plastic three-color handcrafts Start with it to discover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ren Rice Sculptures, and change from “the inextric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nnong, sacrifice and farm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between commerce, aesthetics, etiquette and customs”, and “between locality,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passing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Anren rice sculptures. Anren Rice Sculp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ts romantic and unpretentious shape and vibrant color scheme have great artistic,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 The Chinese folk culture behind it is a cultural source that we can continue to explore.
Keywords: Anren Rice Sculpture; Non-genetic Inheritance; He Lusheng; Folk Handicraft; Shennong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