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莺啼鸟啭”—— 刘寂宽写意花鸟画作品艺术赏析

摘? 要:探讨和研究刘寂宽先生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规律;运用人物访谈和作品比较分析方法,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刘寂宽的个人简历入手,追随其艺术成长之路,走进刘寂宽的艺术人生;刘寂宽花鸟画作品具有“形式与内容的互通互助”“主题与寓意的互映互衬”“传统与民族的互传互递”等三个创作规律;探究刘寂宽的花鸟画艺术作品的特点,能为发掘与研究当代花鸟画的艺术学者提供新的视角和个案研究价值。
关键词:刘寂宽;花鸟画;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寓意;传统与民族


一、背景

拥有着千年文化脉络的中国画(和书法一道)作为我国艺术史上的两大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重要的构成部分,它蕴含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对于艺术及生命精神的理解,对于事物的认知以及情感的表达,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各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及风格。[1]中国画在创作上以一种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面貌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范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吸纳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宗教、书法等各类艺术的精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又结合大量理论与经验总结,由理入道,贯彻到更多实践中去,使得技艺、技巧愈发精进。[2]

中国画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艺术种类,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就含括了山水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中国画在技法的角度上又包括了工笔画和写意画,其中写意画又可以概括为小写意和大写意。[3]而刘寂宽的花鸟画就属于大写意,其主要的精神核心就是写意,讲究的是意境,是艺术家思想和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涵盖自然和天地的大美。大写意的花鸟画极其重视自然和真实性,自然界中那些原生的事物和景色虽然是粗糙的,但却也是最为生动、直接和原始的,是艺术家们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刘寂宽作为一位现代花鸟画家,除了研究和传承传统的笔墨花鸟画之外,还融入生活,为丰富自己的作品内容以及升华作品意境,远足南国、游历各处,去切身实地地感受自然、净化心灵,这也是他花鸟画作品极具生命力和独具灵秀的原因及关键所在。刘寂宽的写生并不是对现实对象的简单摹写誊抄,而是在他结合艺术思维和生活感悟的基础之上,观察自然对其进行直接取舍和提炼。他勇于冲破固有的陈旧的传统思维模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取前人之所长去寻找自己的风格,并通过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去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物象的艺术理解。

二、刘寂宽简介

图1 刘寂宽 (1970~)

图1 刘寂宽 (1970~)

刘寂宽,出生于1970年,山东青州人,中央美院硕士,师从苏百钧2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姜宝林1先生,现在是雄安新区雄安丹青书画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渤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他先后就读于潍坊教育学院美术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央美院国画系高研班、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研究生课程班、教育部首届博士课程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班。师从姜宝林、张立辰注3、王镛注4、范迪安注5、赵宁安注6、苏百钧、于光华注7等先生。

刘寂宽在山东美术馆、河南省文联美术馆、青州书画城等地举办大型个人展览十四次,并参加各种国展和联展数十次,先后策划组织大型联展十多次。其作品《雨打芭蕉》《无忧》《花卉写生》等在《中国美术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数次专版发表,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台湾、香港等国内专业机构及美国、日本等海外专业机构和人士收藏,其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北京、香港、台湾等数十家电视台、网站做过专题报导。

三、刘寂宽作品分析

刘寂宽的中国画花鸟写意作品,可以大致概括为“形式与内容的互通互助”“主题与寓意的互映互衬”“传统与民族的互传互递”等三个特点。在“形式与内容的互通互助”上,刘寂宽的花鸟写生画有着他对于自然花鸟形式的独到的理解,以及对于画面内容的合理安排,不断寻找着符合当代花鸟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主题与寓意的互映互衬”上,他以自然界中花鸟等作为艺术创作表现的载体,结合自己对于艺术的感悟与追求,赋予作品更为深层的寓意,传递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在“传统与民族的互传互递”上,他的花鸟作品富有中国传统精神与审美品味,题材的选择上也多以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花卉为主,极具民族性。

1.形式与内容的互通互助

图2 木棉花 2021年

图2 木棉花 2021年

艺术家普遍认为,中国画最重要的审美价值是意境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之美,它使我们能够意识到欣赏艺术创作,应该从绘画的整体形式入手,而不是从细节上看。所以为了让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刘寂宽在每一次的创作前都必须对所要写生的对象有深刻的了解以及仔细地观察,寻找和提炼既能表现花鸟特征,又能体现画家心境情绪的形式语言。

艺术创作中所指的形式,其实就是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显现方式。形式中的“形”所指的也就是一种自然的形态,“式”所指的是图式也就是人为的。因此学术界所说的“形式美”也就是自然的形态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让它呈现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4]以刘寂宽所创作的《木棉花》(图2)为例,他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这株木棉花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元素。画中是一棵木棉树的分枝,枝上盛开着的木棉花在黑以及灰色的线条上用红色的笔触描绘出主体花朵,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极具生机和温暖的暖色调。

形式与内容是彼此互通的关系,任何内容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去表达,而所有形式也需要有内容去支撑,[5]绘画是需要通过构图、色彩等各种要素去将它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它是一种作用于人类感官,能使观赏者通过所观察到的艺术创作形式,去感受艺术创作所想传递出来的内容,从而获取一定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十分讲究笔墨形态以及其文化内涵,这并不单指画面内容的丰富,其中还包括了艺术作品的民族性、文化性以及时代性等,刘寂宽的花鸟画创作通过形式与内容的互通互助将其实现了完美结合。通过观察和思考去提炼自然界中原生事物的形态和精神内涵,用美好的形式使花鸟画艺术的内容效果达到最佳。刘寂宽意识到,中国画可以包含一些民间通俗的东西,但不能执着于迎合大众审美而变得庸俗,做为艺术家,他的文化责任应该是引导群众去审美。[6]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文化水平很差,那么他的技艺再娴熟,形式内容再华丽也不过只是一个画匠,他会把高雅化为通俗,满足大众,变成一个平庸的艺术家。他用独特的艺术形式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用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出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刘寂宽创作的《木棉花》系列作品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着他对于中国画的独到见解以及自身的艺术修为。

2.主题与寓意的互映互衬

图3 麻雀 2019年

图3 麻雀 2019年

艺术作品的题材选择、画面安排等皆以主题的传达为核心。作品的主题直观地反映了艺术家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寓意是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法,有寄托或隐含的意思。艺术家通过选取和组织画面的整体寓意来巧妙表达、烘托主题,而同时也因为主题的层次提升使得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升华,这类运用寓意手法的艺术作品内容中的事物,都是艺术家对于所描绘对象的理解并且给对象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讲述和传递充满智慧和富含哲理意味的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过简单的画面故事呈现给观赏者,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在中国画作品的艺术分析中,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范围都是既广泛又有限,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些作品主题的意义,可以通过作品内容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故事或传说等为链接的内在逻辑来分析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刘寂宽所创作的花鸟画作品,其画面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会给人一种图画主题与题材寓意完美契合的感受。例如《麻雀》(图3)就是刘寂宽表现画面主题与图形寓意完美契合的代表作品之一。在《麻雀》中,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处理所画景物中的各个元素,知晓所绘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怎样的象征和寓意,在继承和充分利用传统意象的同时又注意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为了能够更准确的探析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这就需要欣赏者对绘画创作的主题有足够的了解以及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可以观察出这幅《麻雀》的主题:麻雀收紧羽毛,单独矗立枝头,抬头仰视蓝天,似乎若有所思。天性自由的麻雀向往着蓝天,或许它下一秒就会下定决心鼓足勇气一飞腾空,右上角的留空昭示着它不久后即将做出的动作。麻雀寓意着自由、勤劳,梅花寓意着高傲坚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相近意象的叠加,使得主题要表达的内涵更为明确。它体现为,面对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不用害怕孤身一人,要有敢作敢为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在仔细思考后果断地做出自己的行动,向着心中的方向努力前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寂宽的主题表达以多种寓意作为衬托,同时利用意象之间的联系和画面关系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达到互相映衬的效果。

3.传统与民族的互传互递

图4  红梅 2020年

图4 红梅 2020年

随着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不断加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与学习,以绘画作品记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风貌,成为当代绘画一个重要方向,而与此同时传统国画更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民族审美意识的重任。刘寂宽所创作的作品就非常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作品风格极具民族精神。如作品《红梅》(图4)所描绘的便是一株盛开的红梅树的一个分枝,梅花作为岁寒三友松、竹、梅中的一员,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顽强精神的象征,历代文人对它那所象征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都赞不绝口,纷纷留下精美的艺术创作用来赞颂梅花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品质,例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段诗句烘托了其不与百花争春的高风亮节之美。刘寂宽也在他的的《红梅》中巧妙连接着这样传统绘画题材和民族精神象征。多年学习国画的他,对于颜色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以及运用。以《红梅》为代表,可以看出他善于使用红色,而这种红色就是中国画中的胭脂红,醒目而稳重,画面整体的古朴、庄重之中更添清新、典雅之感。

在《红梅》这幅创作中,刘寂宽实际上描绘的就是一株盛开的梅花,从它的躯干走势和不畏寒冬依旧盛开的态势就可以体会到梅花那高洁孤傲、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不论周围天气有多么寒冷恶劣,梅花依旧朝着阳光的方向用尽全身的力气努力地盛开着。所谓艺术创作的某种含义,实际上就是指的最初我们观赏艺术画作时那无法确定的更为深层的含义。要理解绘画创作更为深层的含义就要对艺术家当时所处的时代,受过的艺术教育以及所受的艺术风格的影响有所了解。在传统绘画的内容中,所出现的那些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形象,往往都会具有一层隐藏的更为深层的道德意义。[7]因此,欣赏者在做艺术创作的阐释时,是需要通过综合考虑,结合画面中所有出现的物品、环境等各种要素,去诠释整幅作品并作出该时期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传统的也是时尚的”,民族的复兴正需传统的回归和助力。而正是因为在绘画中自觉的表现传统民族审美,刘继宽的画在更深的层次上具有了与新时代共呼吸的精神力量。

结语

刘寂宽的花鸟画艺术作品独具个人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花鸟画艺术作品给观赏者们一种形式与内容、主题与寓意、传统与民族多层面相互交融又极具个人特色的视觉体验。刘寂宽十分注重作品的构图、着色、肌理、形态等花鸟画艺术语言带来的形式美感和作品内容意境的呈现,正所谓“姹紫嫣红、莺啼鸟啭”。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注重作品主题与寓意之间的相互映衬。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在祖国各地的写生经验,使他十分重视对于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传统的绘画方式通过笔墨融入到其花鸟画创作之中,使其作品风格清新洒脱、神韵飘逸。


注释
注1:姜宝林(1942~),山东平度人。现任浙江画院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2:苏百钧(1951~),广东广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注3:张立辰(1939~),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
注4:王镛(1948~),北京太原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沧浪书社社员。
注5:范迪安(1955~),福建福州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注6:赵宁安(1945~),山东济南人。现任中央美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宁安工作室主任,兼任日本东洋美校客座教授。
注7:于光华(1959~),山东济南人。1995年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教研室、1999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工作室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参考文献
[1] 李明,金月仙.浅析中国画艺术在现代文化产品设计的影响与展望[J].国画家,2018(06):64.
[2] 吕秋月.溯中国画之源,探中国画之貌[J].参花(上),2021(04):82.
[3] 贾娟.但写胸中逸气——浅析大写意花鸟画[J].艺术家,2020(12):50.
[4] 程燕.论“对比调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应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16.
[5] 张艺,邓益民.简谈中国画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魂系马嵬》为例[J].艺术家,2020(02):25.
[6] 郑润婷. 杭州西湖环湖景区公园绿地景观雕塑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4:65.
[7] 常宁生.艺术史的图像学方法及其运用[J].世界美术,2004(01):73.

图片出处
本文图片均由刘寂宽先生本人提供。


作者简介
1.杨斯捷(1996~),女,湖南湘潭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 级硕士研究生,主修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学生宿舍一栋,410081。TEL:19967284936.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 1988~
1990 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湖南省工业
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协设计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
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