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美术先驱、马利牌创始人:张聿光的艺术人生 ——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系列*

摘要:探讨海派美术先驱、马利牌创始人张聿光先生的艺术人生,对探索中国美术与设计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张聿光的生平事迹资料的阅读和梳理,总结出张聿光先生的艺术人生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戏剧舞台美术开拓者”“中国近代漫画奠基人”和“近代绘画颜料创始者”。追溯张聿光的一生,他作为海派美术先驱、中国美术转型期的领军人物,对我国舞台美术设计、近代漫画的崛起、近代绘画颜料的研发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张聿光;海派美术;舞台设计;近代漫画;现代颜料


一、背景

20世纪初,世纪交替,斗转星移,大量的西方文化输入中国,西洋艺术在宗教、贸易以及传媒的渗透下渐行渐近,逐渐被中国本土文化接纳。这一时期西洋艺术与我国艺术群体、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其进行理念宣传与技艺传授的任务落到了那个时代美术人的身上。

肩负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精英们持之不懈的努力。在这个阶段,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地域文化艺术形式,海派美术以其繁多的种类与多变的风格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张聿光作为上世纪初中国美术转型期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海派美术发展的先驱,开拓了我国现代的新戏剧舞台美术,他既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奠基人之一,亦是几十年如一日,以一颗恒久不变的热忱之心从事美术教育并传道授业的教育家。他在从事艺术活动期间,进行了多样的实践和尝试:进行舞台设计和布景设计、创作早期讽刺画、在新美术学校任校长,赴东瀛考察游学,趋西洋画家处研修,兴“冶欧斋”画风注1,期间还投身于美术颜料制造业……他艺事多样,实践丰富,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戏剧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都有着一定影响。[1](P.44)

张聿光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出众多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作品,为海派舞台美术设计、近代漫画的崛起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最终也成就了他独具魅力的艺术人生。

二、张聿光个人简介

图1 张聿光(1885~1968)

图1 张聿光(1885~1968)

张聿光(1885~1968,见图1),别号冶欧斋主,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西画家、美术教育家、舞台美术家。张聿光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1896年(11岁),他跟随王步点2学习绘画。1899年(14岁),张聿光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画馆学习。1903年(18岁),张聿光师从油画家徐咏青3,开始研究学习西画,并自己摸索西画的特点和绘画规律。[2](P.112)

张聿光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方面的研究造诣颇深。1908年(23岁),张聿光与夏月润三兄弟4等好友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新式大型剧场——“新舞台”,演出了一系列反映爱国主义和抨击帝国主义的京剧新剧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开始接近当代话剧。张聿光还是我国第一代漫画家。1909(24岁)至1911年(26岁)间,他兼任上海《民呼画报》《民吁日报》《民立画报》的记者,经常创作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象的漫画,[1](P.45)如《中饱》(1909年)《饭桶》(1911年)《袁世凯骑木马》(1911年)等一系列漫画作品,深度剖析了当时的社会乱象,深受大众喜爱。

此外,张聿光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1912年(27岁),他与乌始光5、刘海粟6等人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新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7(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系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在传道授业的40年间,张聿光和其他教育家们为中国培育了大量新美术人才。1919年(34岁),张聿光发现中国颜料市场几乎都被舶来的西洋画颜料占据了,他想打破这种局面,因此开始实验绘画用的现代颜料,并多次与人合资创办公司和工厂研发民族颜料,注册了商标“马利”牌,生产出中国第一支水粉颜料和水彩颜料,还成功出口打入了东南亚市场。[3]1920年(35岁),张聿光继续进修西洋绘画,师从法国画家吕陶夫,学习研究如何将西洋画融入中国画中。次年前往日本考察,1922年(37岁)又随俄国画家普特古斯基研修西画。张聿光从事美术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多年的钻研使得他精通多种绘画形式,贯通中西绘画,擅长舞台美术、漫画、中国画,并参与创办美术画材的实业探索之路,是集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实业家于一身的大家。[4](P.36)

三、张聿光的艺术人生
回顾张聿光的艺术人生,可以总结出“戏剧舞台美术开拓者”“中国近代漫画奠基人”“近代绘画颜料创始者”等三段历程。在“戏剧舞台美术开拓者”中,张聿光中西兼修,打破了京剧“一桌二椅”的传统布景,提出了更契合时代的写实布景,为海派舞台美术、中国戏剧舞台美术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近代漫画奠基人”中,他针砭时弊,将对时事、生活和教育的见解和感受融入作品中,以漫画这种讽刺幽默的艺术形式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武器,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近代绘画颜料创始者”中,他将一腔爱国热忱投入到近代绘画颜料的研发中,合资创建了马利工艺厂,在张聿光等人的努力下,“马利牌”颜料远销东南亚市场,最终成为了中国知名品牌。

1.戏剧舞台美术开拓者

在传统京剧中,布景通常遵循传统“一桌二椅”的程式,即由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组成,场景后悬挂一片大幅帐幔。不管台上演出什么剧目,舞台上都是一样的场景。西方戏剧文化的输入,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舞台设计已经无法跟上新戏剧舞台的发展趋势。海派京剧舞台布景就是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逐渐产生和兴起的,它表现为强烈的视觉直观性。“新舞台”是中国第一座可容纳观众两千余人的新式大型剧场,它的设计突破了传统戏剧使用的四方形戏台结构,将舞台从传统的带柱方台改为半月形的镜框式舞台(如图2),使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的同时,还拓宽了演员们表演的场地,使他们有更多发挥的空间。[5]随着上海“新舞台”的建立,海派舞台美术的发展迅速走向了一个高潮。

图2 上海“新舞台” 1908年

图2 上海“新舞台” 1908年

“新舞台”需要新的布景设计,然而舞台布景要9米宽、6米高才能适应“新舞台”,这么大幅的布景如何着手去画,又要画什么内容,这是张聿光亟待解决的难题。[6]张聿光借鉴了西方话剧的舞台布景,提出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画出有形象有色彩的软景作为写实布景竖立在舞台之上。他用白布或亚麻材质的布制作成的软景来代替之前挂在舞台上的帐幔,并根据每场剧目的不同,在这些软景上绘制与剧情呼应的场景。张聿光在借鉴西方布景方式的同时,在布景设计的内容和绘画的种类上均做了较大改变。最终,他采用了水粉画绘景,而不是日本布景设计师推崇的油画布景。为了绘制出逼真的舞台布景,张聿光和夏月润在苏、杭等地考察写生,收集各处的园林、庙宇等经典建筑、名胜古迹素材,收集好这些资料后,再将其根据比例放大,按照剧情的需要,选择出相应的场景绘制出来,制作成有形象、有色彩的软景,放置在舞台上。制作完成的布景形制巨大,绘制的场景富有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布景的内容,增强了戏剧的舞台感染力和表现力。

图3 《阎瑞生》片段 1921年

图3 《阎瑞生》片段 1921年

“新舞台”开放后,演出了《秋瑾》《潘烈士投江》《阎瑞生》(如图3)等一系列现实题材的戏剧作品,表演非常“生活化”“接地气”,使观众感到亲切信服。海派京剧在不断革新的过程中,取西方的布景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融合打磨,顺应了观众的审美心理。这些都是与张聿光对舞台美术的设计与创作分不开的。他是早期海派舞台美术革新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他参与的这些革新活动促进了中国戏剧舞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海派京剧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2](P.113)

2.中国近代漫画奠基人

漫画在中外美术史中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国的漫画在清末出现,它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等先进精神的思想浸润下兴盛,在我国近代革命运动的思想文化领域中起到了先锋作用。[7]张聿光是我国第一代漫画家,他作为中国近代漫画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国漫画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张聿光是20世纪初海派漫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时期的漫画大多采用线描的手法进行创作,同时融入了很多西方素描的处理手法,同时显示出更加大胆的夸张和比喻。张聿光的漫画作品中的人物造型简练、结构准确,线条夸张流畅、张弛有度,内容发人深思、意蕴深远,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09 年(24岁),张聿光创作讽刺漫画《中饱图》,图上画着一个挺着巨大肚子的官员,眯着眼睛笑着,旁边题字“中饱,某经济家之政策”。在这幅漫画中,这个官员象征着清政府中的贪官,张聿光将贪官比作“经济家”,他们的政策是中饱私囊,指出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是历代贪官的生财之道,揭示了清朝的贪官们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如图4)。

图4 《中饱图》 1909年

图4 《中饱图》 1909年

1911 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但随着袁世凯复辟成为第一任大总统,辛亥革命宣告失败。张聿光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环境的漫画作品。其中影响广泛的一幅漫画作品是 1911年(26岁)创作并发表在《民立画报》上的《袁世凯骑木马》。在这幅漫画作品中,描绘了袁世凯笑嘻嘻地骑着木马的画面。袁世凯穿着清朝的官服,看似在骑着马前进,其实根本是在原地等待,毫无作为。这幅作品无情地揭示了袁世凯玩弄权术的本质,通过简洁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大众认清了袁世凯的丑恶嘴脸和政治阴谋,让人们认识到袁世凯根本无法也没有能力带领中国发展进步(如图5)。[4](P.37)此后,张聿光又创作了诸如《饭桶》《加人一等》等多幅类似题材的讽刺漫画。张聿光的漫画作品,揭示了诸多社会乱象,寓意十分深刻。

图5 《袁世凯骑木马》 1911年

图5 《袁世凯骑木马》 1911年

除了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张聿光还创作了许多有关生活和教育题材的漫画作品,如1921年(36岁)发表的漫画《上海人之新装束》《智育与体育》等等。张聿光以漫画为载体,批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恶行,体现了他坚定的思想意志和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近代漫画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近代绘画颜料创始者

图6 由马利工艺厂出品的“马利牌”水彩画颜料

图6 由马利工艺厂出品的“马利牌”水彩画颜料

上世纪初,随着西洋画进入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西洋画颜料占据了整个中国市场,国内传统的天然颜料生产则因工序老旧且费工费时而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为响应提倡国货的呼声,在国产绘画颜料的研制生产方面,很多艺术界先驱都付出过努力。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张聿光也积极投身于颜料制造业,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8]

从英德等国进口的西洋画颜料及工具材料价格昂贵,国产颜料发展停滞,部分颜料只能依赖进口,无法自制,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画家因承担不起高昂的画材价格而无法进行学习和创作。张聿光认为这一现状阻碍了我国美术的发展,不利于对颜料需求量大的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进步。因此,张聿光在1918年与朋友在上海合作创办了“六合公司”,专门研究和生产西洋画颜料。然而,创办颜料厂面临的困难是全方位的,其中在办厂模式上既需要斥巨资购置厂房以及机器,还需专门聘请西方颜料化学专家、技师进行指导,并进行本土人才培养。此外,更关键的是,新式颜料制造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工厂发展因此多受此掣肘。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开办不久即告关闭。[9]1919年5月,五四运动兴起,国人纷纷开始抵制洋货、使用国货。在这种情势下,张聿光与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谢锦堂、徐宝琛、朱文奎、施萸舟、洪季堂以及五洲贸易公司的沈学文、某纺织厂的赵国良一道创办了生产研发西洋画颜料的工厂。他们取马到成功、利国利民之意,将工厂命名为“马利”。自此,马利工艺厂开始研制生产水粉画、水彩画、油画、色粉画、蜡笔等美术颜料和画材,开始了弘扬民族气节、打造民族产业的道路。1919年,中国第一罐水粉颜料在马利工艺厂生产,翌年,马利工艺厂又生产出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参见图6、图7)。马利牌美术颜料物美价廉,很快吸引了众多国内美术爱好者购买。马利工艺厂的发展势头旺盛,成功出口进入了东南亚市场。除了受到平民大众的欢迎,马利颜料还得到了社会名流和艺术家的青睐。于右任8先生欣然为马利题词“光照中国”、徐悲鸿题词“光腾采耀”、林风眠题词“提倡国货,挽回外溢利权”等。[10]

图7 现在的马利商标

图7 现在的马利商标

马利牌产品的畅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美术事业的发展。这其中少不了张聿光等美术教育家们不辞辛劳地推广和努力。直到晚年,张聿光都一直在美术界不断宣传和推广马利颜料的优势,希望国产绘画颜料能更好的发扬下去。如今马利牌绘画颜料和美术画材更是远销国外,成为了知名品牌。

结语
追溯张聿光的一生,他作为海派美术先驱、中国美术转型期的领军人物,在海派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海派漫画的兴起与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舞台美术设计、近代漫画的崛起、近代绘画颜料的研发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舞台美术方面,张聿光借鉴了西方的剧场形式和布景设计,与我国的审美意趣结合,中西融会贯通,提出了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布景设计,是早期海派舞台美术革新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在近代漫画中,张聿光以画笔为武器,用夸张而富有灵气的线条创造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场景,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丑恶行径,讽刺了社会的阴暗面;在近代绘画颜料的研发上,张聿光多次集资开办工厂来进行颜料的研制,其创办的马利工艺厂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水粉颜料、第一支水彩颜料,马利牌颜料也走出国门,如今成长成了知名品牌。可以说,在中国美术转型期的许多领域中,都能看到张聿光的身影,他为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聿光身处20世纪初这一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紧要时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以自身所学为基础,与西方的技术理论融合打磨,对我国本土的美术事业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在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中发热发光。同时,他从事美术教育长达40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像张聿光一样怀着爱国之心报效祖国的新艺术先驱们,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的美术事业繁荣发展、屡创辉煌。


注释
注1:冶欧斋画风,张聿光别号冶欧斋主,将其作品风格命名为冶欧斋画风。
注2:王步点(1863~1940),名志沂,号浴生,湖北宜昌人。王步点善画,以山水为主,笔力苍劲、古朴。1895年在宜昌南正街最早创办九字学校,1923年又办九同平民小学校,前后执教40余年。
注3:徐咏青(1880~1953),上海人,现代画家。幼年丧父母,被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孤儿院收养,9岁入孤儿院附设图画间,向外国绘画教师学习素描、水彩画和油画。
注4:夏月润三兄弟,夏月恒(1865~1934)、夏月珊(1868~1924)、夏月润(1878~1932),安徽怀宁人,均为京剧演员。
注5:乌始光(1885~?),字廷芳,浙江宁波人。1912年出资发起筹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担任首任院长直至1916年春。
注6:刘海粟(1896~1994),名槃,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注7:上海图画美术院,位于上海美租界虹口乍浦路8号,1912年由张聿光、刘海粟等人创立。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上海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系、苏州美专合并,在无锡建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8年迁址至南京丁家桥,后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升格为南京艺术学院。
注8: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参考文献
[1] 黄可.“冶欧斋主”张聿光[J].上海戏剧,2007(06):44,45.
[2] 蒋英,徐晓芳.其命惟新:张聿光与早期海派舞台美术革新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2):112,113.
[3] 黄沂海.“生意达人”扇面秀[J].金融博览,2017(08):72.
[4] 徐晓芳.中国早期的漫画家——张聿光[J].美与时代(中),2016(04):36,37.
[5] 武仲平.最早的戏曲舞台美术家张聿光[C].中国演员,2015(01):24.
[6] 周锡泉.张聿光与京剧舞台布景[J].上海戏剧,1982(03):36.
[7] 章建生,朱家席,蒋兰惠.近现代中国漫画艺术及其思想文化探源[J].艺术百家,2008,24(S2):1.
[8] 黄沂海.“海上美术奇人”张聿光[J].档案春秋,2017(06):54.
[9] 吴端涛.民国时期颜料业的生产与经营[J].美术研究,2020(06):79.
[10] 杨中毅,孙玉敏.马利:中国美术颜料龙头的前世今生[J].上海国资,2012(06):9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先行者研究(1911—2011)”(项目编号:21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李欣灿(1999~),女,湖南郴州人,202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硕士研究生,主修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德智园,410012。TEL:16673529061。
2.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委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研究和包装设计及应用研究。